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禹贡记载徐州有: ”浮于淮泗,达于河”.自从吴王夫差开通邗沟,沟通长江与淮河流域以后,长江流域的粮食及其他物资通过水运到达中原成为现实.
古邳州就位于泗水的北岸(泗水, 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,因上游四源并发而得名。泗水经曲阜西流会洙水,经兖州南流至彭城(今徐州),西会古汴水,至下邳纳武原水、沂水,至下相(今宿迁)南纳睢水,至淮阴(今淮安)杨庄汇入淮河。
1998年江苏省水利志记载为:泗水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,古为淮河支流。泗水经山东省曲阜、兖州南流至徐州,西会古汴水。至下邳东会沂水,至宿迁西纳睢水,至淮阴杨庄汇入淮河。现今徐州至淮安废黄河,大体上就是古泗水的流道。)
古邳州东有武原水、沂水;西有小沂水,连同南边的泗水,称为五水并流,是水运的枢纽。
白居易的长相思,设想其女友从长安去江南的路线,有“汴水流,泗水流。流到瓜洲古渡头。吴山点点愁。”已经成为经常的道路了。
汴水与泗水在徐州城东北会和,今天仍然有“汴泗交流”牌坊。
水运的重要在于长时间商品经济不发达,陆路运输成本很高。《孙子兵法•作战篇》中说“智将务食于敌,食敌一钟,当吾二十钟;萁秆一石,当吾二十石。”意思是说,从战地征集一钟粮食,相当于从后方输送二十钟粮食。  北宋学者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,有过更详细的计算,一支军队的补给假如完全依赖后方陆路运输,那么按三个民伕用人力负粮供给一名士兵的最大限度,军队最远只可前进十六天的路程,并且在整个行军过程中,每一石八斗粮食,民伕要吃掉一石六斗,即只有九分之一的粮食能够供给军队,如果军队已在远方,则还达不到九分之一的比例。例如在陈寅恪的《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》中,就提到过这样两个实例:秦始皇派蒙恬北征匈奴时,每征粮三十石,只有一石能运到前线;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时,因为有大运河水运提高了效率,但平均每运到辽东一石粮,仍要在中原征集十几石。
陈寅恪先生的计算包括了部分水运,但是缺乏水运和陆路运输的比较。
以色列的克列威德尔《战争与后勤》有这样的比较:
“因为随军运行的补给品沿水路输送要比陆上拖运容易得多。这既是由于船舶具有比马车大得多的载重能力,也是由于船舶本身不需要什么额外的补给品。17世纪的一位第一流的军事工程师曾经计算过,100拉斯特 [ 译者注:拉斯特,北欧船货重量单位,约2吨。 ] 面粉和300拉斯特饲料,水运只需9艘船舶;如果陆运,仅前一项就需要600辆大车。”
计算结果水运和陆运效率之比仍然是20~30:1
历史记载了经过邳州的一次大规模水上运输,主角是“气吞万里如虎”的东晋刘裕。(南朝刘宋高祖)根据二十四史《宋书》兴隆五年二月,南燕(慕容氏)大掠淮北,执阳平太守刘千载、济南太守赵元,驱略千余家。三月,公抗表北讨,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。四月,舟师发京都,溯淮入泗。五月,至下邳,留船舰辎重,步军进琅邪;所过皆筑城留守。
刘裕军沿沂水北上,过大岘山原齐长城关口(今沂水县穆陵关)燕王慕容超不守大岘山,准备在山北平原以铁骑践之。刘裕军”众军步进,有车四千两,分车为两翼,方轨徐行,车悉张幔,御者执槊,又以轻骑为游军。”(二十四史《宋书》)
以下引用“总老师”网友的描述:
“为了防备燕军的重骑兵从侧面冲破晋军阵形,刘裕将军队排成一个巨大的方阵,动用四千辆兵车,两两相连,在两翼展开,以阻止燕军的侧面冲击。兵车靠外侧的一面,全都竖起了由木板或生牛皮做成的护幕,其结构类似后来机枪或火炮上的防盾,阵中的晋军可以通过护幕间的缝隙,射杀迂回攻击的燕军骑兵,而燕军骑兵的弓箭则被护幕阻挡,很难对阵内的晋军构成有效杀伤。晋军的主力步兵则聚集在方阵的中央,向前方伸出如林的矛槊,闪耀着冷森森的寒光,与两侧的车兵密切配合,缓慢而坚定地向临朐城方向推进,显出不可阻挡的强大气势!晋军数量不多的骑兵,则被刘裕当作了救火队,在方阵的两侧和后方机动,随时救援可能出现的险情。就这样,刘裕将他的数万大军做成了一座移动的坚固城堡。”
南燕军首先发起了攻击。在平原上,战马确实对于步兵有碾压的优势,但是,对于由木板或生牛皮做成的防护的4千辆兵车阵确实无能为力。南燕军数次进攻,到了下午,已经投入了全部力量。刘裕派后队的骑兵突进了临朐城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数次成功的北伐之一。
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四千辆兵车肯定是通过水运到达邳州的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朱伯刚

朱伯刚

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知识就是美德 真实就是力量 理性促进改善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