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原始时代,死而不葬,委之沟壑。有子不忍亲暴露,用草木遮盖,所谓葬者藏也,从草从沟。

上古时代葬而不墓,“尧葬济阴,坎而不墓;殷汤无葬处”这是贵族的情况,等到周朝“王季葬楚山之尾,栾水歯其墓,见棺之前和,而文王不以为戚”张居正《葬地论》仍为薄葬。而平民乃至小贵族如孔子,更加间化。孔子的父亲早死,17年后孔子母亲去世,已经找不到父亲墓的位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,说明孔子时代仍然是葬而不墓的。

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葬而不墓的生态安葬模式持续了大部分时间。

那么,从汉代开始流行的土墓是否如数学计算那样影响了耕地面积呢?平心而论,没有。

古人云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又云“祭祀不过五代” 五代以后即百年以后,随着祭祀、扫墓的弱化,土墓逐渐自然消失了。曾经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可以回忆以下,我们见过多少百年以上的古土墓呢?可以说基本没有。如果有,可能有文物价值了。

可以说,传统中国的“葬而不墓”和土木而非砖石、水泥结构的土墓,都是生态安葬模式。

现在仍然对于我们的思路有启发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朱伯刚

朱伯刚

60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知识就是美德 真实就是力量 理性促进改善

文章